English

臭氧:从杀手到保护伞

1998-09-16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陈君 我有话说

近几期北京市空气质量周报显示,定陵、奥体中心、农展馆地区首要污染物为臭氧,不少人纷纷询问:受保护的臭氧层怎么成了污染物?是谁产生的臭氧污染了这些地区?对人体有什么危害?怎样预防?适逢9·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,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环保专家。得到的答案是:万米高空的臭氧层是我们的保护伞,而位于人们呼吸带位置的臭氧却是有害的。

何为臭氧?顾名思义,是大气中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气体,1840年由科学家发现并命名。臭氧是氧的变种,由三个氧原子组成,常温下呈浅蓝色,在-111.9℃时,臭氧会变成深蓝色的液体-192.7℃时,变成深紫色的晶体。在地表附近,臭氧达到一定浓度后,有特殊的臭味,并且对人体健康有害,如果长时间待在含百万分之一臭氧的空气中,人会感觉疲劳头痛,浓度再高时,人会恶心、流鼻血、眼睛发炎,甚至中毒。臭氧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,使农作物减产。但是,稀薄的臭氧并不臭,反而给人清新的感觉,比如雷雨后的空气中就弥漫着少量的臭氧,有一种在海边的感觉,既净化空气,又能杀菌。

臭氧层与臭氧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。臭氧层在距离地面10—55千米的平流层高空中,在25千米处浓度最大,但所谓的臭氧层中并不是纯臭氧,仅仅是臭氧相对集中而已。平流层中所有的臭氧集中起来也只相当于地球表面上3毫米厚的薄薄一层,可就这薄薄的一层却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,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过量紫外线,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。如果臭氧层被破坏,紫外线便会长驱直入,不仅使植物减产,而且明显增加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。据科学家估算,平流层的臭氧每减少1%,损害人体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.3%。地球上每年就会多10万人失明,5万人患皮肤癌。

80年代初,科学家们在南极等地区上空发现,臭氧层穿了一个大洞,每年9—10月,平均臭氧含量减50%左右,并周期性出现,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,甚至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恐慌。没了臭氧层,阳光长期直射在皮肤上,人和动物易患皮肤癌,植物会死亡,人类将出现粮食危机。

据科学家预测,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,到2075年,全世界将有1.5亿人患皮肤癌,其中300多万人死亡,1800多万人患白内障,农作物减产7.5%,水产品减产25%,材料损失将达47亿美元,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率将增加30%。1994年12月,联合国通过决议,确定从1995年起,每年的9月16日为“国际保护臭氧层日”,全球对保护臭氧层已达成共识,保护这个“保护伞”刻不容缓。

是什么破坏了臭氧层?科学家认为主要有4种因素:1.电冰箱使用的氟里昂;2.喷雾剂罐内的稀有气体喷出后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;3.焚化后的塑料制品;4.长期高空飞行的超音速飞机。此外,甲烷、四氯化碳、三氯甲烷等也可以破坏臭氧层。据悉,西方发达国家已决定2000年将完全停止生产氟里昂。

万米高空的臭氧层是我们的“保护伞”,而位于人们呼吸带位置的臭氧却是有害的。北京亚运村、农展馆地区的臭氧从何而来?据环保监测中心的潘曙达站长介绍,罪魁祸首是机动车,其尾气中的氮氧化物、碳氢化物等,在日光的照射下,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臭氧。臭氧为二次污染物,它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比一次污染物还要严重,全球知名的公害事件之一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便是例证。因此,只有加紧机动车尾气的治理,才能避免悲剧在我们这座城市重演。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某些电器如复印机,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产生臭氧,使用时要注意通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